白天悬壶济世,夜晚妙笔生花|口腔界的诗词人徐普教授,十年创作诗词集《笔随心动,初心依然》正式出版

在这个连刷短视频都要倍速的时代,能静下心写一首古诗词的人,已经不多了。

而如果这个人还是一位北京大学博士、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、琼口口腔医院院长,你是否更觉得意外?

今天我们要推荐的,正是这样一位跨界文人——琼口口腔医院院长徐普教授,笔名仡山红。今年9月,他的首部诗词集——《笔随心动,初心依然》正式出版。

在高压的医疗工作中,徐普院长用写诗完成了一种精神的平衡。这让人想起古人说的“不为良相,便为良医”——其实,良医何尝不能是诗人?

正如琼口口腔医院一直以来倡导的“匠心守初心,仁术亦诗心”的医者精神——我们相信,医学不仅是科学,更是人文;医疗不仅是技术,更是关怀。



“一位整天和牙齿打交道的专家教授,怎么写起古诗词来了?答案,得从他初中时代说起...”

徐普院长的诗词启蒙源于初中时,他读到陆游的《卜算子·咏梅》,心里特别感动,就依葫芦画瓢填了一首。少年心思单纯,还把作品拿给语文老师看。

老师笑笑,什么也没说。糟糕的是,过几天全班都知道了这事,同学们背后指指点点。用他的话说:当时都恨不得有个地缝能钻进去。

这一羞,就是几十年。虽然依然保持对诗词的热爱,但没敢再动笔填词。

直到后来,他读到毛主席的《仿陆放翁》的诗句,心里的结才解开:多年的自卑才消散,心里的压力才释然。原来,创作不必畏惧前人高度,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表达。

徐普院长说,填词和别的爱好不同,“她是生活的积累和真情的流露,无病呻吟是写不出也填不好的”。这句话同样适用于医疗——好的治疗,源于对患者真诚的关怀,而非机械的操作。在琼口口腔医院,每一位医生都被鼓励要“读懂”患者,就像读懂一首诗的精髓。

在这个浮躁的社会,大家忙于奔波、追求享乐,却忽略了精神的追求。体面的生活,除了物质的充裕,还应当有梅兰竹菊、琴棋书画、诗词歌赋、山水酒茶。正是基于此,他将诗词集取名为《笔随心动,初心依然》。


“医生笔下的诗词,是什么样的?”

这本《笔随心动,初心依然》收录了他近十年创作的200余首作品。从中,我们既能读到一名医者对社会的深刻洞察与关怀、一个普通人最真挚的家国情怀与情感波动,也能感受到琼口口腔医院“以术载道,以文化人”的核心价值观。

下面,就让我们从中选取几首,一同欣赏徐普院长如何用古典诗词书写当代心事,完美融合医生的理性与诗人的感性。



他写家国情怀:

《临江仙·东望千年海峡》

东望千年海峡,西去万里江山。

高速高铁跨横断。

云贵变通途,新藏更耐看。

才说神州壮美,又思宝岛孤单。

魂梦几度到山南。

华夏七子归,共游日月潭。


他写下乡送医的经历——忧民篇:

《小重山·送医下乡》

晨起匆匆溪南村,走乡道村道,好平稳。

密林深处人声喑,

好亲亲,送医到家门。

路边水阔秧苗青,正农忙时节,无闲人。

当顶日头炙人紧,

人声鼎,取药好心情。


他写的感怀词篇:

《卜算子·惊蛰忽生寒》

惊蛰忽生寒,黄昏城头暮。

街边无名花自芳,

引来闲人妒。

曲高难共语,壮心与谁诉。

繁花百草竞争春,

不见春来住。


他写思乡之情——相思、思乡篇:

《玉楼春·老身残》

冬夜自怜老身残,

万家灯火已阑珊。

梦醒方知身是客,西风劲吹四季寒。

独自凭栏望家山,

别时容易见时难。

心若浮萍去无处,出到菩提再涅槃。


在效率和KPI主导的时代,别忘了“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,还有诗和远方”。徐普院长用他的实践告诉我们,诗和远方,就藏在对专业的坚守与对生活的热爱里。

琼口口腔医院同样坚信,学术与人文是医疗的一体两面。我们在追求技术精湛的同时,更注重培育人文素养,让严谨的医疗实践充满温度。

徐普院长数十年的坚持诠释了——在口腔医学领域追求卓越,同时可守护内心的诗意。他的新书《笔随心动,初心依然》正是一种生活方式的宣言。

如果您也想在浮躁生活中寻得片刻宁静与深度,不妨从阅读这本书开始,重拾那份属于每个人的宁静与力量。


本站使用百度智能门户搭建 管理登录
琼ICP备2025051499号-2 琼公网安备46010002000587号